学科实践如何场景化?这所学校打造“乐学教室”为学科实践提供新范式 | 关注
2023-09-12 中心资讯
从这个界定可以看出学科实践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学科专业共同体包括师生共同体和生生共同体,“他们怀有共同愿景和价值观”指向安全和谐的人际环境;“学科概念、思想和工具的运用以及对心理过程和操控技能的整合”则指向灵活的技术环境和开放的心智环境;“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指向的是具有学科场景化特点的物理环境。因此,支持学科实践的学习环境应当是集物理环境、人际环境、技术环境、心智环境为一体的环境综合体,应当体现出情境性、温暖度、便捷性和开放性。
锡师附小的3+N类乐学教室就是基于学习环境设计理念打造的育人场域。普通教室是儿童的学习室,是班级文化和班级个性的重要载体。学科专用教室是儿童的思维场,处处展现学科思想、学科思维、学科精神和学科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题教室是儿童的实践场,是实践跨学科思想、丰富学习经验、提升认知能力、开启创新之路的“梦工厂”。角落教室是儿童的隐秘园,儿童在这些泛在的学习场中肆意撒欢、发现探索、自我建构。
1.提供情感浸润型物理环境
学科实践注重情感关切,认知过程具有情感和信念的寄托结构。乐学教室就为儿童提供了这样一个有情有意的场域。不管是外在物态环境的设计,还是制度文化的制定,都关注儿童主观的情感体验:“明日之星”和“亮眼睛发现岗”发挥了榜样引领的正导向功能,弘扬了集体的正能量;“悄悄话信箱”帮儿童找到了情绪宣泄口,重拾前行的信心和动力,逐步实现班级的同频共振、和谐共融。告示栏、梦想目标卡、成长的足迹……每个儿童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的价值。
2.提供自由平等型人际环境
学科实践也是人际交互的过程。自由平等的交往互动会使儿童产生被需要、被关爱的感受,使儿童提高自尊感和自我效能感。乐学教室为自由平等的人际交互提供了可能。首先,教师和儿童拥有一个共同愿景,借此互助合作、分享知识、共享资源,实现集体的目标和个体的成长。其次,乐学教室包容、尊重儿童的差异性,儿童感觉到安全时,就愿意坦诚地沟通与交流,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建设性互动。最后,乐学教室里的教师讲台可以撤掉,桌椅矩阵可以打破,“马蹄形”“圆桌形”“六角形”“菱形”等各种桌椅组合形式,让教室成为师生互动的和谐空间。
3.提供情境嵌入式心智环境
知识内在地具有情境性,知识的学习不能简化为抽象的逻辑推理。乐学教室将课程知识镶嵌在周围的环境里,形成了能促进知识、技能、经验和环境之间产生连接的认知情境。合理科学的认知情境能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激活儿童的相关图式,扩大迁移范围,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促进儿童开展高阶学习。情境中展开的学习往往含有大量缄默知识和意会知识,这是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
4.提供具身共鸣式工具环境
学科实践重视体验学习。乐学教室通过设计丰富的学习资源来唤起儿童的具身共鸣。学习资源涵盖书籍、视听媒体、实验器材、运动器械、手工材料、学习网站、信息资源库等多种形式,围绕认知的主题和任务向每个儿童开放,让儿童拥有足够的探索发现空间。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进入相应的资源区域,耳听、眼看、手触、心悟,极大地满足其个性化认知需求,儿童已然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解决者和知识的意义建构者。
1.“班级生命化”——让冷冰冰的物理场所转变为温暖的文化场所
“班级生命化”就是以促进儿童生命完整发展为最终目的,以关怀和爱护儿童生命为途径,让教室处处充满灵动的“生命”,处处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这里所提及的“生命”是把儿童当作一个独特的生命、一个有思想的生命和一个有情感的生命。每一个儿童的独特秉性需要被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独到思想需要被接纳,每一个儿童的独有情感需要被爱护。我们打造“优势链”,建立儿童优势档案;创建“成就箱”,记录儿童每一次进步;开辟“暂停区”,为儿童提供情绪的避风港;记录“心日记”,让儿童表达内心的想法,以此发挥“班级生命化”场域的激励、保护和疏导功能。
2.“集体身份化”——让边缘参与者转变为核心参与者
“集体身份化”是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身份的社会化认同的过程。我们通过建构各类共同体,以充分的认可、安全的表达、友好的协商帮助儿童融入,从边缘参与转变为核心参与。首先建立以倾听、串联、反刍为特征的师生对话共同体;其次建立以志同道合的“同级质异”学习成员为组织的合作学习共同体;再次建立以“大带小、友谊班”为特征的混龄社团共同体;最后建立以“学徒制”个别教学为特征的点对点师徒共同体。
3.“课程空间化”——让无声的空间转变为丰富的课程
“课程空间化”顾名思义就是以空间为载体,以儿童感兴趣的知识为内容,以调动儿童多种感官为方法,来揭示课程框架、展示课程资源、启示课程意蕴,包括“潜课程”“微课程”和“活课程”。“潜课程”:把儿童需要掌握的知识、提高的能力、具备的品格等隐含于学习空间中,有效引导儿童自发、积极与“隐藏的师资”进行互动。“微课程”:也许课程呈现在教室某个狭小的空间,但并不影响整合各领域的教育元素,并不影响发挥其智育、德育、美育等多重功能。“活课程”:得益于学习空间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以空间为载体的课程是动态多元的。
4.“场所资源化”——让单功能场所转变为多功能区域
“场所资源化”就是在特定的场所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专属区域,在每个专属区域为儿童提供习得、探索和提升的学习资源和支架。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认为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多元智力水平自由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并进入相应的区域学习。玩乐区:根据不同学科提供游戏规则。儿童在游戏中了解周围世界,也在游戏中掌握敏捷性、行为方式、生活技能、即兴表演、组织原则等。体验区:根据课程内容的角色扮演。儿童在专属区域中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以社会人的身份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探究区:提供学习探究的多媒体、互联网设备。儿童在开阔的时空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建概念,创造知识:普通教室里的理论与实践统一
普通教室指向过程化实践场景。该场景中,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亲身经历知识的诞生和应用过程,建构概念并形成个性化观念。通过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论证推理、归纳等要素,认识学科概念和知识发展进化的历史进程,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升华。
2.建模型,创造理解:学科专用教室里的求知与育人统一
学科专用教室指向工具性实践场景。学科本质上是理解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因此小学的学科学习强调以具体工具辅助理解。在专用教室的思维场域中,将核心概念植入真实问题情境,通过构造各种模型,如实物、文字、图像、数学表达式等来表达核心概念,实现对核心概念的再创造,形成独特的自我理解,拓展对学科的体验和领悟,促进对学科本质的理解,从而实现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达成育人目标。
3.解问题,创造产品:主题教室里的学科与跨学科统一
主题教室指向创造性实践场景。利用主题教室创设的工作坊,打破学科的界限,基于学生生活世界的真实需求,围绕概念性理解及核心素养确定课程目标并据此提出主题,制定“好产品”的评价标准及评分规则,以学习共同体方式去完成一个个表现性任务,并主动对照标准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在这种教学中,创造力是根本目的,一切知识、技能都变成发展创造力的手段、副产品和伴随物。
4.找自我,创造文化:角落教室里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
角落教室指向文化性实践场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最喜欢的角落,每个角落都有丰富的内容,可以诞生丰富的故事。角落具有隐秘性。它是一个个体社会,也蕴含着开放的意义,从小角落走向大世界。角落具有再生性。每个角落都有属于儿童自己的文化,原来的角落会被儿童丢弃,又去开发新的角落;角落也不只是一个人的,可能由小伙伴共同开发。这样的动态性,彰显了儿童文化强大的生命活力。
理论与实践统一,求知与育人统一,学科与跨学科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学科实践引领着学习方式的变革。而乐学教室是我们奔赴未来的学科实践场景。认知的延伸,兴趣的启动,探索的便捷,达美的感受,生活的在场,世界的挑战,生命的意义……都在乐学教室中发生。学生因此永远不会丧失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的勇气。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大教育考试评价网 www.gets.org.cn 版权所有 电话:010-56181877 邮箱:gets_wz@163.com
北京学海神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514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