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读写演”,在大阅读工程中丰盈精神,收获成长的力量 | 关注
2023-08-29 中心资讯
推进阅读工程,把“悦读”置于实践情境中
(一)听——声动世昌润心灵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音是心灵的旋律,也可作阅读的先导。为了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日常积累,学校推出“文润世昌·声达心田”系列广播,每日美文欣赏中,有高贵的光辉,温暖的力量;有时代楷模的身影,有学者深沉的风范;有新时代伟大成就的缩影,有古今中外贤者对人生幽远的思索……学生浸润其中,感悟人文情感,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
(二)说——畅意表达促思维
说,是理解体悟后的表达输出。为提升学生的思辨表达能力,学校成立了“心声经典诵读社团”。聘请电视台著名播音主持人为指导教师,从胸腹式呼吸到发音练声,从形象表情到情感把握,一呼一吸地练,一字一句地习,逐步掌握诵读演讲技巧方法。
营造适于学生演讲诵读的叙事话语场。课前三分钟演讲、超级演说家、朗读者等多元化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舞台,一批批小明星冉冉升起。2020年起,学校报送的作品连续三届获山东省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大奖,校园朗读者比赛连续三年获市一等奖。
(三)读——魅力阅读丰灵魂
中小学教材中推荐的名著作品文质兼美,要求学生通过深入欣赏与品味,挖掘其精神内涵。学校推进名著阅读“三讲两演一读”,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世界。“三讲”包括“教师导读课”“学生品读课”以及“名家解读课”,“两演”为“超级演说家”和“戏剧展演”,“一读”即“名著有声书录制”。
教师导读课:重在激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推出“名著众筹”项目,全面铺开教材推荐书目的名著导读,每位教师选择精读深研一本书,每年于固定时间在对应年级开课。
学生品读课:学生完成研读后,通过“学生品读课”分享阅读感悟。“学生品读课”以学生为主体,逐级推进班级、年级、校级名著交流活动,脱颖而出者,走进城市书房、走进社区开展名著讲评。
名家解读课: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在“基于文本,高于文本”的“名家解读课”中得以深化。学校对接《中国教育报》,引入国内名师的名著解读资源,建立校本化的名家解读资源库;与国内名校和院所合作,借助名家名师相关优质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设置专题,对主要人物、典型事件进行深度解读。今年世界读书日期间,学校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书院总院副院长杨东霞教授解读《平凡的世界》,杨教授与路遥彼此熟识,分享了很多路遥的往事,拉近了学生与作者、作品的距离。
超级演说家:为促进名著阅读从内在理解走向思维外显,设置“小组—班级—年级”三级演讲晋级,年度“超级演说家”活动与名著阅读相结合,学生通过横向拓展阅读及纵向对比阅读,将阅读的成果通过演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戏剧表演:将阅读与表演结合,推动全员戏剧,让学生对名著有了更加立体、深入的理解。
名著有声书录制:随着有声读物等数字出版物的出现,阅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引导学生利用喜马拉雅等平台录制“世昌名著有声书”系列。
名著“三讲两演一读”活动的持续推进,将名著阅读教学引向纵深。2020年10月至今,三位教师作为阅读推广人,受邀参加广播电台“书香威海”直播节目,辐射带动全民阅读;10余名学生参加电视台《诗经进家庭》节目,分享《诗经》阅读感悟;师生持续走进媒体和城市书房推动全民阅读。
(四)写——笔墨生处见真情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与写相辅相成。
序列写作:我校是山东省“‘生长语文’视角下的统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及课程资源开发”课题实验开发校及成果推广校,从2019年起,对教材写作目标进行序列化梳理,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微写作—日常习作—大作文”三级序列。
微剧本创作:作为山东省基础教育语文学科基地(威海)初高中衔接联盟基地校,学校将“微剧本”创意写作教学作为初高中衔接写作教学的研究点,依托戏剧节这一真实有效的情境进行写作编创。
诗歌创作: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想象天马行空,感官灵动敏锐,语言跳跃纯挚。学校开展年度“国家主题季”和邓世昌主题原创诗歌征集、四季三行诗等活动,引导学生理性思索、感性表达。
清木吟文学社:2020年9月,学校成立清木吟文学社,分梯队进行训练指导。社团与新华书店合作,每年组织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红色基因”两大主题写作研学10余次。2020年,社团成员成为网站驻站作家,作品达三万多字。社团还得到由哈工大等高校学生组成的“遂桥学社”的定向指导。《中国中学生报》向学校约稿,成员组成青衿编辑部,所编辑文章先后三期整版刊发。2019年至2023年,在四届现场作文大赛中,社团成员获佳绩。
(五)演——戏剧舞台呈经典
法国戏剧理论家考弗臧认为,戏剧是运用符号最丰富、最多样、密度最大的艺术领域,包含语言、语调、面部表情等13种符号。戏剧活动是典型的跨学科学习。学校提炼出“深度解读、道德判定、社会分工、心理体验”等名著戏剧价值意义,让戏剧成为名著阅读的第二重样态。
迄今为止,已举办三届世昌戏剧节,从最初不限主题自由表演的1.0版本,进阶到编演名著的2.0版本,再到涵盖海报展览、剧本展评、戏剧展演三位一体的项目化学习3.0版本。
戏剧表演推动了名著阅读课程与“微剧本”创意写作课的有机融合。学生通过深度研读整本书,捕捉关键情节,改编剧本,再现经典。整个过程,以戏剧展演为驱动性任务,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参透文本深度,理解人情世故,以己之演,动他人之情,共悟人生之理。
学校与山东大学(威海)钟吕剧社等合作,进行项目联动。世昌戏剧还走进社区,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戏剧展演专场活动,“央视频”等融媒体进行专题报道。
学校“半亩塘”大阅读工程在推动经典名著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读更多品类的有益之书,并努力创设更多条件让学生更自由地阅读。当前,学校还在推进橄榄球等社团的“人物传记讲坛”计划。
“半亩塘”大阅读工程将学生送到浩瀚的书海之中,“浅阅读”与“深阅读”相结合,让他们自由穿梭“历险”。学生收获的是方法的提升、思维的进步、精神的成长。“半亩塘”让阅读变成“悦读”。
建设阅读场域,把校园放在图书馆里
女生杂志铺:环境具有鲜明性别特点。知性杂志,诗情油画,可爱玩偶……这里是女孩的温馨小窝。
男生杂志铺:汽车杂志、球星海报、军事模型、乐高拼图……这里是男生专属基地。
STEAM图书馆:现有书籍2000余本,整个图书馆以开放式的状态迎接着来往学子。
“一叶舟”图书漂流岛:2020年5月投入使用,2022年5月启动“图书云借阅”图书漂流活动。
恭学馆:整个场馆包含“琴棋、书画、茶艺、中医药”四大主题分区及中央讲坛区。开发“威讲国学”哲学课、“诗词里的中国”等多个主题传统文化校本微论坛,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融入场馆教育。
“世昌英雄馆”阅读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为学校建设了甲午世昌校园展厅,厅内设立“世昌英雄馆”专题阅读区。阅读区域摆放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广东邓世昌纪念馆捐赠的甲午海战历史及邓世昌相关书籍。学校开发相应的世昌讲解员课程,每年暑期组织学生赴刘公岛为中外游客进行志愿服务讲解。
东观书阁:东观书阁的定位,一是开放性,二是追求深度、差异化,希望为学生提供其感兴趣领域里从小学到大学的更多层次书籍的选择。
“人类群星璀璨时”英文阅读馆:书籍包括可点读绘本、双语对照名著、纯英文名作等。英文馆以美学大师朱光潜的名言作为读书标语,给学生提供极具氛围感的阅读环境。
后续,学校还将建设哲学馆、诺贝尔文学厅等主题阅读区域,将新华书店引进校园,打造多元立体的阅读空间。
打造阅读团队,把种子播在生命生长的土壤里
生长的养料来自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群爱阅读的教师可以改变一所学校的命运;读书也是家长最好的修行,一个爱阅读的家长可以掌舵一个家庭的命运。学校不断推进“教师家长读书工程”,成立教师读书沙龙、家长读书会、青年教师阅读讲堂等,开展相约星期三、共读一本书、亲子读书笔记互评等系列社团活动,让家校成为阅读场,教师、家长都成为爱书人、读书人,成为“读书种子”。
学校秉持基于教师、依靠教师、引领教师的原则,在顺势而为、借势而为的基础上引势而为。以成人成事为原则,大阅读工程顶层设计,分项适时启动,逐步、梯级、持续推进。学校成为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实验学校,被评为首批山东省全环境育人规范校(语文是重点发展的优势学科),获批山东省基础教育语文学科基地项目实验校,依托市语文名师工作室、名课程团队等平台,努力建立“国内名师引领、专业团队帮带、精英教师突破”的师资队伍发展样态。当前,在研省市课题6项,全国、省、市级优质课、优课等比赛中获奖20余人次。一支由专家名师、精英教师、骨干教师组成的语文学科优秀团队正在快速形成。
在持续推进“半亩塘”大阅读工程的进程中,我们一路进发,一路沉思。我们注意到科幻阅读对于保持和发展人的好奇心、想象力的重要意义,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将系统推进科幻阅读,在“思辨性阅读”等方面更加侧重,引领学生将阅读转化为一种良性生活方式。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点一盏心灯,照亮夜空,种一粒种子,收获夏秋。在推进“半亩塘”大阅读工程的过程中,我们享受着精神激撞火花的欣喜,聆听着生命充满力量拔节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