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霓:乡村教育振兴是教育强国得以实现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教育强国建...
2023-08-18 中心资讯
(三)乡村教育振兴决定教育强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教育振兴夯实了教育强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教育是传承、更新、创造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解决文化贫困问题具有特殊的价值引导作用。以职业教育为例,职业教育在挖掘和传承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诚信淳朴的乡风民俗等方面展现出重要的作用,让有形文化留得住、看得见,让活态文化有创新、有传承,让乡土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乡村教育振兴为教育强国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通过学历教育可以为乡村培养及时传播最新知识与技术的高端人才,通过各类培训教育能培养出更多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干部教育能为乡村管理和乡村治理培养更多高质量的管理者。同时,深入开展教育人才支教帮扶活动,持续为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乡村教育振兴为教育强国建设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基底。乡村教育承担着向全民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全民可持续素养、重塑乡民崭新的价值观和精神的重任。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充分融入乡村教育和学习体系,既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取向和内在要求,也是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
(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李官镇景扬小学,乡村阅读支教志愿者正在对孩子进行阅读指导服务)
(二)实现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城乡经费投入仍存在差距。2021年,全国普通初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支出经费合计为17115.71元,高于农村地区1735.47元;全国普通小学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支出经费合计为12017.59元,高于农村地区558.11元[12]。二是办学条件还需要大幅改善。2020年,全国小学建立校园网的学校比例为70.4%,其中农村为67.3%,比城市小学低17.2个百分点。全国初中建立校园网的学校比例为77.4%,其中农村为74.1%,比城市初中低12.6个百分点[13]。
(三)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随迁子女升入普通高中的机会差距依然存在。根据中国教科院团队对贵州、安徽、四川、河北等四地的实地调研,发现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如下问题: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政策的宣传与实践指导需要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队伍的专业性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活动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增大,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活动缺乏常态化运转机制,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质量考核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14]。尽管随迁子女升入普通高中的机会有较大增长,但普通生与随迁生、本省随迁生与外省随迁生的普通高中入学机会的双重差距依然存在。
(四)乡村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发展能力还不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率低的结果又导致农村职业教育招生大受影响。据统计,高中阶段农村职业教育招生数在2012年后总体呈下降趋势,中等职业学校(机构)(不含技工学校)招生数在2012—2020年降幅为18.84%。中等职业学校(机构)(不含技工学校)农林牧渔类学科招生数2012—2020年降幅为65.53%。[15]
(五)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仍不高。一是乡村教师队伍学历水平仍低于城市地区。2021年全国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比较发现,城区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为研究生学历毕业的比例分别为8.86%、3.9%和0.41%,分别高出同学段农村教师研究生学历毕业7.3、3.46和0.36个百分点。二是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存在。“音乐”“美术”“体育”“英语”学科教师缺乏仍是乡村学校的焦点问题。三是乡村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依然严峻。2020年对全国31个省份21278名教师的调查显示,55岁以上教师占比,乡村为8.8%,镇区为4.5%,城区为3.3%,乡村高出城区5.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全国省域内教师年龄结构分布并不均衡,在一些未实施“特岗计划”的县,29岁以下年轻教师占比不足10%,而55岁以上老龄教师占比却高达33.8%,最高的超过了50%[16]。
(三)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乡村教师发展体系。一是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健全城乡学校帮扶激励机制。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联盟共建等多种办学实践,逐步扩大城镇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发挥好集团化办学辐射作用。严格执行教学常规管理,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者管理水平。二是补齐配足乡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深入实施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大学生实习支教计划等,加大对乡村学校支持力度。将“国培计划”“区培计划”向乡村倾斜,加大乡村学校(园)书记、校(园)长、教师培训力度,建立引人留人激励机制和科学的治理体系。
(四)多措并举,加快建设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一是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完善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工作的跟踪机制,依托全国农村“三留守”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对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实行实名制管理,奖优罚劣,打造一支懂业务、负责任、充满活力的儿童关爱服务工作队伍;另一方面,定期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进行工作考评奖励,强化对留守儿童关爱活动过程的管理;再则,推动学校完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考核方案,建立考核激励制度,提高队伍工作的积极性。二是激发教育内生力,构筑并夯实多方协同的关爱大格局。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效用关系到是否能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使“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脱贫成功转变,并最终助力乡村振兴。同时,民政、财政等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要与教育行政部门配合发挥协同作用。要将关爱服务与社会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服务,让外出务工的家长自觉回流,回乡创业。要通过夯实“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工作,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并细化多主体责任,形成社会齐抓共管、多措并举、互为支撑的关爱留守儿童大格局。
(五)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是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探索“产教研学创”协同育人模式。应建立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9+3”计划招生专业范围,优先考虑现代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康养产业以及服务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的相关专业,畅通升学和就业通道,合理解决农牧民子女未来发展的后顾之忧。整合多方资源、集聚多方力量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优化“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大力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统筹国家级、省级、州(市)级各类支持计划,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族地区职业学校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和基地建设。注重拓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渠道与方式,加大涉农专业招生支持力度,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的农业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完善对口帮扶手段,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振兴。一是实施乡村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乡村教育快速发展。高度重视数字化帮扶工作,积极构建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工作,促进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通过填平补齐原有缺口,不断改善中小学信息化基础条件。同时,对乡村学校教师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二是实施一校一策,精准施策。要实现乡村教育发展从量到质的转变,助力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应实事求是,精准施策,实行一地一策、一校一策、一事一策,依据特情合理配置资源,确保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同时要加强教育数字化行政管理人员培训,提升管理质量和水平,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作为教育数字化运用主体的作用,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
注释
[3] 晋浩天. 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人才如何“向农而行”. 光明日报[N].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3/2023_zt05/zjsy/202305/t20230511_1059250.html, 2023-02-28.
[4][6] 教育部. 数说“教育这十年”[EB/OL].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875/sfcl/202209/t20220927_665124.html, 2023-05-22.
[5] 教育部. 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5.2%[EB/OL].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875/mtbd/202209/t20220927_665337.html, 2023-05-22.
[7] 周韵曦. 以优质均衡教育为亿万儿童插上“逐梦之翼”——新时代儿童事业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一. 中国妇女报[N].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205/t20220531_
633265.html,2022-05-30.
[8] 教育部. 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EB/OL].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3/55167/,2023-05-22.
[9] 刘贵华,岳伟. 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J]. 教育研究,2013,34(12):10-17
[10] 杨润勇.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0-2020)[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5
[11] 根据中国教科院“教育大调研”课题组数据整理。
[12] 根据《2022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13] 邬志辉、秦玉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12
[14] 吴霓.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政策、实践与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05):59-68.
[15] 根据《2021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16] 王阳. 艺体教师短缺根源在教育评价体系[N]. 法治日报,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210201/Articel04003GN.htm ,2021-02-01.
[17] 姜丽娟,刘义兵.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生成及培育[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No.202(05):79-83.
[18] 申卫革. 乡村教师文化自觉的缺失与建构[J]. 教育发展研究,2016,36(22):47-52+57.
本文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3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院级重点项目“以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返贫防控的教育新形态研究”(批准号:GYB2023004)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