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高考命题评价组成员,在历史教学界享有“南聂北陈”之称;他当过教育局长、民办学校校长,一生为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奔走,殚精竭虑;他一生淡泊名利,潜心从教,晚年却身患重病,透支了生命……跟校长会一起来看陈庆军先生走过的不寻常的一生……
“以勇猛的求索,去撞击传统的教育思维与办学模式,在冲浪中,为后来者领航。”这是原山东临沂现代实验学校校长陈庆军说的话,也印证了他40余年的教育历程。
“一片丹心为教育,两袖清风写春秋。”陈庆军一生都在风浪中前行,无论是在市教育局长的位置上,还是在民办教育的土壤里;无论是在教育研究的学术阵地上,还是在中小学的课堂里,为了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他殚精竭虑,矢志不移。
陈庆军先生,1957年生,山东临沂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工作,在历史教学与高考命题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深远的影响。曾参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编订、高考大纲修订和高考试题评价工作;对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管理创新以及高考命题改革等均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在高考命题研究方面素有“南聂北陈”之称。
一、出生教育世家,矢志教书育人
陈庆军从小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好读课外书,很受人喜欢。
他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亲20多岁就担任了郯城县李庄镇中心小学的校长,后来又到泉源和归昌工作。父亲为人口碑极好,非常敬业,待人和蔼可亲,知识渊博,对于子女要求严格。母亲既是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也是一位贤妻良母,始终支持儿子的选择。
少年时期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奠定了陈庆军自信、自爱、自强的良好素养。后来,家中遭遇变故,父亲去世,13岁的陈庆军从“天堂”掉下来,以家中“长子”的身份帮母亲持家。
陈庆军是个毫不自私的人。1974年高中毕业后,响应当时“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他到郯城县重坊镇倪村插队劳动,是知青组长。由于表现突出,1975年县里给了他一个回城当工人的名额,那时当工人是人们除了当兵以外最羡慕的职业,可他把名额让给了别人,连续几年都是如此。
陈庆军更是个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人。插队时,他就给同事们留下了两个印象:一是用功。1978年,离高考只有两个月,老师照顾他,让他在家复习功课,可他坚持照常和农民一起出工。只有在田间休息时,才跑到一边去看几页书。回去做饭时,陈庆军一边拉着风箱烧火做饭,一边背英语单词。二是敬业。有一年春天,知青点烀咸菜,农村人都知道,烀咸菜需温火慢煮24小时,半夜必须加一次火,陈庆军怕夜里火灭了,一人在寒春中守了一夜。
后来,陈庆军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临沂一中,1984年被调到原临沂地区教育局工作。由于他博才多学、刻苦钻研,仅几年工夫就成了全国有名的中学历史教研专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编者之一、高考命题评价组成员,在历史教学界享有“南聂北陈”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