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 | 陈庆军:“高考命题专家”,追寻理想穷尽一生做教育

2023-06-19 中心资讯 

图片

他是高考命题评价组成员,在历史教学界享有“南聂北陈”之称;他当过教育局长、民办学校校长,一生为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奔走,殚精竭虑;他一生淡泊名利,潜心从教,晚年却身患重病,透支了生命……跟校长会(ID:xiaozhangclub)一起来看陈庆军先生走过的不寻常的一生……

“以勇猛的求索,去撞击传统的教育思维与办学模式,在冲浪中,为后来者领航。”这是原山东临沂现代实验学校校长陈庆军说的话,也印证了他40余年的教育历程。

“一片丹心为教育,两袖清风写春秋。”陈庆军一生都在风浪中前行,无论是在市教育局长的位置上,还是在民办教育的土壤里;无论是在教育研究的学术阵地上,还是在中小学的课堂里,为了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他殚精竭虑,矢志不移。

陈庆军先生,1957年生,山东临沂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工作,在历史教学与高考命题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深远的影响。曾参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编订、高考大纲修订和高考试题评价工作;对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管理创新以及高考命题改革等均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在高考命题研究方面素有“南聂北陈”之称。

出生教育世家,矢志教书育人

陈庆军从小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好读课外书,很受人喜欢。

他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亲20多岁就担任了郯城县李庄镇中心小学的校长,后来又到泉源和归昌工作。父亲为人口碑极好,非常敬业,待人和蔼可亲,知识渊博,对于子女要求严格。母亲既是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也是一位贤妻良母,始终支持儿子的选择。

少年时期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奠定了陈庆军自信、自爱、自强的良好素养。后来,家中遭遇变故,父亲去世,13岁的陈庆军从“天堂”掉下来,以家中“长子”的身份帮母亲持家。
陈庆军是个毫不自私的人。1974年高中毕业后,响应当时“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他到郯城县重坊镇倪村插队劳动,是知青组长。由于表现突出,1975年县里给了他一个回城当工人的名额,那时当工人是人们除了当兵以外最羡慕的职业,可他把名额让给了别人,连续几年都是如此。
陈庆军更是个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人。插队时,他就给同事们留下了两个印象:一是用功。1978年,离高考只有两个月,老师照顾他,让他在家复习功课,可他坚持照常和农民一起出工。只有在田间休息时,才跑到一边去看几页书。回去做饭时,陈庆军一边拉着风箱烧火做饭,一边背英语单词。二是敬业。有一年春天,知青点烀咸菜,农村人都知道,烀咸菜需温火慢煮24小时,半夜必须加一次火,陈庆军怕夜里火灭了,一人在寒春中守了一夜。
后来,陈庆军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临沂一中,1984年被调到原临沂地区教育局工作。由于他博才多学、刻苦钻研,仅几年工夫就成了全国有名的中学历史教研专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编者之一、高考命题评价组成员,在历史教学界享有“南聂北陈”之称。
 投身民办教育,只为追求理想
由于刻苦、用功、爱钻研,年仅30多岁,陈庆军即成为临沂市教委副主任,这可是许多人都梦寐以求的副县级干部,前途无量。
但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官!冒着风险去办私立学校!
很多人对他的决定不理解,可他义无反顾。他说:“我感到在行政上干太束缚人的思想了,很多事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一个教育家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家,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怎么去干教育?
带着实践自己理想教育思想的愿望,他依然投身民办教育事业。1998年,校方开出了15万元的年薪,但被他拒绝了。他说自己不是来挣钱的,是来做事的。
在他看来,当时,发展民办教育有太多好处了,一是可以减轻政府负担;二是提高整个国民教育的投资和教育质量;三是使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家长,有选择地培养自己的孩子,使之接受更好的教育;四是对社会来讲,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
荀子曾说:“闻不如见,见不如知,知不如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批判中国知识分子学完了就束之高搁,把学到的东西供起来当样子,而不去身体力行做事。但陈庆军却选择冲破常人难以想象的阻力和压力,到民办学校工作,身体力行开辟一片全新的教育天地。
大家都知道民办教育不好办,但真正参与其中,才知道什么叫摸着石头过河。
上世纪90年代,民办教育刚刚兴起,怎么办学校,并没有经验和范例。陈庆军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做,而且是开创性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关关难过,关关过”,他凭借自己的战略眼光、超前意识、管理水平,一次次闯过了“难关”。
首先是师资关。1998年暑假,学校已经招聘了大批教师,但陈庆军还要坚持继续大规模招聘,教职工及管理层都埋怨他招的教师太多,到时用不了学校不好安排。
但事实证明,陈庆军的确有远见。最早学校拟定的招生计划是600人,但招生时,却出现了异常火爆的场面,许多家长纷纷慕陈庆军校长之名而来,报名人数竟达1200多名,翻了一倍,最终通过考试收了1000名学生。开学后还有很多家长托人递条子入学。正是陈庆军的前瞻决策,帮助学校平稳开始了教学工作。
其次是课程关。陈庆军始终认为,选修课、活动课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丰富学生的生活,真正使学生幸福地生活、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全面地发展。最早,他决定在学校开选修课、活动课的想法,遭到很多人指责。但后来的教育实践证明,他这一步不仅走得早,还引领了一时之先。他的眼光之敏锐、办学之远见,最终让大家心服口服。
最后是管理关。陈庆军在管理方面,极具理想主义色彩。他曾提出一项教学改革措施,就是把晚自习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这在当时也有一些老师和家长不太理解,甚至和他对抗。但最终结果证明,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反而让学生养成了良好习惯。而在管理教师方面,陈庆军却极为严格,坚持按规章制度办事,发现哪个老师违纪,坚决处罚。
当校长期间,陈庆军耗费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什么样的教师他都亲自面试,哪里来访的客人都给人家详细介绍,恨不得将全国的学校都变成理想的学校,将所有的老师都变成优秀的教师。这种事无巨细的管理方式,为给他招揽来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让他的教育事业更加壮大。
陈校长的一生中,也曾遇到很多风浪,但他始终以教育为重、以学生为重。多年前,面对学校人事变动时,他总是很冷静地打电话嘱咐管理层:“无论人事如何变化,无论我到哪里去工作,你们一定要稳住教师,稳住学生。办这所学校不容易,不能让学校垮了。”这句话,给从四面八方投奔他的教师吃了一个定心丸。
正是这样一位人品、志向、学识都是一流的校长,用他常人所不能及的学识、胆识、见识、知识,扛起了民办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
具备超前眼光,推动教育改革
陈庆军一直坚持一个观点——教育的本质就是创新,决不能让传统的师生观念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由此,他认为,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不能简单地按照固有的教育轨道运行,必须克服片面的升学教育、单纯的英才教育和残酷的淘汰教育所产生的弊端,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闯出以创新教育、生存教育和人本教育为特色的现代教育之路。
在他看来,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理念现代化,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存”,让每一个学生都“愉快学习、幸福生活、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实现“人人成长、个人成功”的目标。
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往往“共性”顾及太多,“个性”关注太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体制下,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生存和创新而学习,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的目的单一,导致许多学生出现难以克服的心理压力,甚至心理扭曲。
当时,在他创办的“现代学校”,除国家规定的课程外,围绕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发展,开设了一系列“校本课程”,这些课程都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的求知需求和潜能所开发设计的,不仅没有影响国家课程,相反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愉快学习”。
早在2000年前后,他就要求学校开设了阅读课。阅读在语文课上有要求,但是他认为分量不够,从小学开始就应有必修的阅读课。于是,他要求阅读课在图书馆和阅览室里上,语文老师包括图书馆的老师要给予指导。每周要有两节阅读课,同时,学校要安排大量课外阅读。
在艺术和体育方面,陈庆军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选学一个喜欢的艺术项目和一个体育项目,丰富精神生活,提升文化修养。甚至学校当时还开了生活课,每周上一节,主要内容包括人的基本生活技能,如衣服比赛、叠被子比赛等,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同样,现代教育,必须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说:“要在教师的观念更新、人格养成、知识提升上舍得花大本钱。”他要求每年给每一位教师至少创造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重点培养的教师要脱产进修深造。他先后从北师大、华东师大、首都师大等高校聘请了30多位知名教授、专家和全国劳模、全国优秀班主任来学校讲课指导。
作为校长,他认为学校要用人、凝聚人,更要发展人、成就人。用人,不能求全责备;凝聚人,不能厚此薄彼;发展人,不能急功近利;成就人,要竭尽全力。要建立一种机制,让每一位教师形成特色,得到发展。要求教师对学生胜任父母的角色、朋友的角色、导师的角色。
他要求学校教师都要心情舒畅地去学习,去工作,不允许中层干部在教师面前发火。
他呼唤教育平等。他总是说,在学校里只有两类人:一类是学生,一类是老师,他平生最喜欢的称呼也是老师。
  一生为教育奔走,晚年身患重病,透支生命
2005年后,陈庆军频繁前往全国各地讲学、做公益,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了贫困山区;2020年至今,他担任偏远山区多所学校教育顾问。
近些年来,陈庆军为高考改革奔走,输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被很多学校邀请,进行新高考政策变化及命题走向与学校对策的专题讲座,为多所学校作高考备考专题报告、指点迷津。
他多次指出,“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这种高耗低效的学习方式已经被淘汰了,高中教学要研究高考命题规律并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深入研究高考,才能有针对性高效的学习。
同时,他还尖锐地指出了当前高中学习的缺陷和不足,如阅读能力亟待提高,知识理解深度不够,独立思维能力薄弱等问题。他还强调,教师对历年高考试题要善于搜集、分析、归纳、反思,要善于分工合作,利用集体智慧模拟命题并评价试题。
他的讲解和分析,对于学校研究高考具有科学、较强的指导性,对促进和提高学校高考备考水平带来重要的帮助和推动……
陈庆军这一生淡泊名利,潜心从教,晚年却身患重病
今年5月18日,因为身体透支,他感到浑身乏力,身上起了很多的出血点,随后紧急赶到了医院急诊科,刚开始以为是冠心病心脏放置的支架引起的,后来检查报告出来后血小板降到了1,非常严重,随后直接转到了成人血液科进行治疗,一直持续了近半个月,直到6月1号呼吸非常困难,同时伴有消化道出血和心力衰竭的症状,随后又紧急转到了重症监护室医学科……
但就在病倒之前,他还对手头的工作念念不忘,不厌其烦地交待身边的工作人员要坚持把教育做好。
培养过大江南北的万千学子,扛起过山东民办学校的一面大旗,陈庆军把对教育的挚诚写满了整个人生。遗憾的是,他最终没能扛过病魔——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6月17日凌晨3点22分在济南与世长辞,享年66岁。
让我们以无比沉痛的心情,悼念陈庆军先生:一路走好,逝者安息!
来源 | 校长会原创
参考资料:

大教育考试评价网 www.gets.org.cn 版权所有 电话:010-56181877 邮箱:gets_wz@163.com

北京学海神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514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