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师人事制度、探索教师编制动态调整……聚焦教师队伍建设,代表委员...

2023-03-16 中心资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人事管理、教师编制等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你最关心哪些话题?一起来看看代表委员们的建议吧~

      庞丽娟代表:优化教师人事制度 持续有效推进“双减”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双减’政策取得积极成效,广大教师更加注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家长与社会的普遍欢迎。”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对此予以积极评价。“双减”之后,特别是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优化教师人事制度,成为她今年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对此,庞丽娟提出三方面建议:

第一,健全薪酬待遇制度,保障“双减”后教师待遇。一是指导各地抓紧研制出台配套的薪酬待遇保障政策举措,规定向教师发放适宜并具有一定激励性的绩效工资和津补贴,以彰显对教师劳动、付出的尊重。二是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以财政投入为主,专项用于保障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和相关人员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在尚未将课后服务经费纳入预算管理的情况下,可以设置课后服务专项经费,保障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待遇。三是健全中小学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优化绩效工资方案。

第二,完善考核评价与职称评审等制度,健全教师激励机制。一是健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考察教师在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努力与成效,将教育教学质量、课后服务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分层与个性化作业设计能力、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等体现“双减”核心要义的多方面能力与绩效纳入指标体系。二是完善职称评审标准,将职称评定与考核评价结果密切挂钩。“双减”背景下的教师职称评审应更加聚焦教师的师德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在“双减”、课后服务工作中贡献突出的教师,增强教师职称评定的激励性。三是围绕“双减”实施中的表现与贡献情况,健全评优评先制度。在已有的各类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在“双减”政策下表现突出的教师。

第三,改革教师管理体制,创新用人机制,多元有效扩充师资力量。一是积极改革教师管理体制,提升管理层级。依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筹考虑生师比与班师比,及时、适当核定增加教师编制,特别是要提升教师编制及其管理的统筹层级,由现有的区县为主提升为市级统筹,即由市级政府对市域内教师编制资源进行统筹配置、动态调整,充分盘活市域内编制资源。二是创新用人机制,积极探索并统筹使用各类用人方式。通过返聘方式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特别是科技类、文体类、艺术类等退休教师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合法规范地聘用校外机构的专业人员,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加入课后服务教师队伍。借鉴一些地区有益经验,充分用好“五老”资源助力课后服务和教育活动开展。还可积极用好多类具备优秀素养和资质的专业人员,包括非遗传承人、能工巧匠、优秀运动员、优秀志愿者等,为学生开展艺术、科技、体育、综合实践等课后服务提供指导。

      张咏梅代表:将宝贵的教师编制资源用在刀刃上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和关键因素,中小学教师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力量,教职工编制管理是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稳定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看来,着力构建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长效机制,对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但张咏梅在走访调研中发现,目前教师编制刚性需求与总量严控之间的阶段性矛盾突出。为此,张咏梅提出了以下建议:

建议中央相关部门将中小学、基层公共卫生等重点民生领域的事业编制进行单列,允许各地可直接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备,增量部分不再计入编制总量控制范围,并实行专编专用、动态调整;也可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编制员额管理长效机制,允许各地参照国家有关标准测算中小学人员编制控制数,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同意后实施,不纳入事业编制总量,与事业编制实行分库管理。

通过数智管理提升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效能。将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整体纳入机构编制数字化平台,从机构职能配置、人员编制管理、分析研判、监测监管、绩效考评等多维度深入优化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体制机制,力争实现中小学机构设置量化展示、权责清单清晰呈现、人员数据一目了然、编制调配动态统筹、效能评估有据可依、闭环监管全程可溯,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编制的整体管理效能。

启动实施教师编制跨区域调配。建议以省或市为单位,加快研究教师事业编制跨区域调剂办法,建立各县(市、区)义务教育任务分担机制,并根据学生流动和义务教育任务分担情况,动态调剂各县(市、区)教师编制,确保中小学教师编制能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区域的不同学段、学校和城乡之间动态调整、合理配置,以保障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所需。

充分挖掘潜力,统筹构建编制周转机制。打破层级、区域壁垒,通过建立中小学教师“周转池”作为教师编制的中转站,为因教师生育等原因造成较长时间缺口的学校提供相对稳定、优质的编制补给。同时,严格规范教师编制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教师编制以及混编混岗、长期借调等现象,确保将宝贵的教师编制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

持续强化效益评估监管机制。积极搭建中小学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平台,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信息数据质量联合闭环管理控制机制,构建信息检视、量化评价、归集证据、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等运用场景,确保各地机构编制、职能配置、人员配备、运行情况、权责清单等信息数据真实可信,为编制调整方案的制订、研判和监管提供可靠依据。

      王定华委员:建议探索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末人口比2021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我国最近60多年来人口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相关问题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的关注,他告诉记者,今年全国两会,他提交了《关于人口发展变化新形势下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建议》的提案。

王定华表示,相关机构基于“七普”数据进行的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未来十五年我国各学段学龄人口规模将持续降低,学龄人口结构将由“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结构逐渐向“上宽下窄”的倒金字塔结构转变。

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将给教育资源配置带来新的问题。王定华指出,城镇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短缺与过剩问题将反复交替出现。

王定华呼吁,提前布局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供给弹性和适应性,应对学龄人口规模与空间分布快速变动可能带来的挑战。

他建议,应积极探索动态调整教师编制标准、购买教学服务等制度性创新,应对教师配置的短缺与过剩反复出现的问题。“建议教师编制标准的设定针对人口长期变动趋势,同时充分结合新时代教育改革、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模式巨变等对教师工作可能的影响,动态调整教师编制标准和区域间教师配备。”王定华认为,在师资缺口期,可通过教学服务市场购买等方式提供必要的智力供给。

      杨朝明代表:建好中国教师博物馆助力师德师风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建议,建好孔子故里的中国教师博物馆,打造赓续民族文化记忆、保护教育历史遗产、涵养教师精神家园的“新杏坛”。

杨朝明表示,中国教师博物馆从策划到建设的过程,一直得到教育部和山东省的大力支持。在新的形势下,中国教师博物馆应该肩负更大使命,发挥更大作用,在内涵上继续提升,在功能上不断完善。为此,杨朝明建议,由教育部牵头,以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山东省共建的方式,在政策扶持、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动中国教师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中国教师博物馆的作用,建好国家师德教育基地。支持中国教师博物馆依托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承担教师常态化、轮训式的师德培训工作,承办全国师德师风建设研讨交流活动,开发面向全国的师德教育资源平台。

文章来源 |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澎湃新闻

大教育考试评价网 www.gets.org.cn 版权所有 电话:010-56181877 邮箱:gets_wz@163.com

北京学海神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30514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