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局长笔谈⑧|俞伟跃:坚决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深化“双减”改革全...
2022-11-18 中心资讯
民小编说
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委、教育部新闻办、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专栏,陆续刊发教育部机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党组织书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文章。今天为您分享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党支部书记、司长俞伟跃同志的解读。
一、从新时代伟大变革中感悟“双减”改革进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6次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减负”工作,但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近年来“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对校外培训机构要依法管起来,让校外教育培训回归育人正常轨道。党中央、国务院对“双减”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在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下,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家长焦虑情绪不断得到缓解,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积极转变,“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二、在对标人民满意的教育中认清“双减”改革形势
当前,对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双减”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从育人格局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完善。校外培训治理仍需进一步巩固成果、深化治理、消除盲点、提高水平,真正让培训机构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仍需强化,校内提质增效需持续用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依然存在,学校“接得住”的能力、“接得好”的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期待。从育人生态看,教育功利化、短视化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良好教育生态需进一步营造。一些地方政府科学的教育政绩观还未完全建立,依然过度关注升学率。社会用人导向仍存在偏差,重学历轻能力现象依然存在。从育人质量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仍任重道远。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还没有完全破除,少数地方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需进一步规范。
三、从支撑科教兴国战略中深化“双减”改革
第一,通过深化校外教育培训治理,从持续净化育人环境上形成支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好培训材料、培训人员和课程关。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为进入校外培训领域投资行为设置“红绿灯”,做好监管和引导。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提升监管平台对日常监管的智能识别和预警支撑能力。
第二,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从促进公平上形成支撑。发挥“双减”对学校教育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推动作用,重塑基础教育体系。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基础教育的全面领导,确保正确办学方向。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入推进破“五唯”,加强试题的基础性,突出关键能力考查,进一步提高中考、高考命题质量。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努力为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打牢基础。
第三,通过强化家校社协同,从凝聚育人合力上形成支撑。要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学校要密切家校沟通,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形成育人合力。要让广大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切实发挥学校专业优势,积极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解学校教育行为,履行家庭教育责任,与学校同向同行,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统筹利用社会各类资源,丰富学生实践途径,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形成全员全社会同频共振的良好教育氛围。
面对第二个百年伟大征程,我们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完成中央明确的“双减”既定目标任务,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文章作者|俞伟跃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12日第1版 版名:要闻
微信编辑|陶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