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想写作但苦于写不出来?特级教师来支招|干货
2023-08-19 中心资讯
教师写作则是一种真实写作,它有真实的情境、对象、过程和目的。比如教师常写的教案、教后反思、工作总结、学生的操行评语、晨会发言稿等,交际的对象和目的都很明确。它体现了写作的本真价值,就是通过写作把思想挖掘出来,通过写作来思考和学习,构建全新的自我。真实写作是一个逐步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需要不断修改打磨,精益求精。
训练型写作与真实写作构建出的写作经验不一样。训练型写作最重要的是什么?审题。而真实写作最重要的是什么?找到有价值的问题、值得探究的问题。因此,一个教师要具备比较好的写作能力,就要抛弃原来养成的训练型、应试型写作策略,重新学习真实写作,积累全新的写作经验。
张祖庆:个人认为,本质上两者并无区别。写作的本质就是用文字表达内心,进而实现与人交流的目的。
无论学生写作还是教师写作,都要有读者意识,都要“通达恳挚”(张中行语),都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这几点,也许是两者的共性。
其相异性,也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梳理:
从写作动机来说,教师写作更多体现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相结合,相对自主性更强一点。而学生写作大多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目的性、被动性更强一点(当然也有超越功利的自我写作)。
从写作内容来说,教师写作除了抒发情感之外,更多体现专业性;学生写作更多关注体式与应试技巧。
从写作评价来说,教师写作的评价方式是获奖、发表或出版;学生写作的评价方式是教师评分,少数是发表、获奖。
这样的区分不是绝对的,有时也相互交叉。
写文章可以帮助构建真正的自我。这很重要。一个人的自我知识,是所有知识之上的知识,是知识的知识。一个教师如果不写作——这个写作是广义的表达,包括做课题、上公开课等——就无法获得丰富、独特的实践性知识,专业发展难有大的突破。即便是在写作教学上,有写作经验的教师也更有专业优势,更能发现学生写作的潜质和进步,对学生写作的困难更具同理心。
张祖庆:写作对教师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写作,是用文字定格教育经历、累积教育经验、升华教育理念、提炼教育思想、分享教育智慧、促进专业成长。可以说,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和写作史。不写作的教师也能成长,但成长速度会减慢,成长经验缺乏系统梳理,无法影响更多人,也就无法成为卓越教师。
第二,准备一个本子,勤于笔札,随手记一点东西。看过的东西要勾画批注,书上有价值的地方要有批注。
第三,学会故事体写作。教师要重新学习写的东西实际上是两类:论文类和教育叙事类。我觉得后者更重要,因为教育叙事非常贴合一线教师的职业经验。一线教师应该多学学叙事体、故事体写作。讲故事是生命本能,交流需要故事,说理需要故事,成长需要故事,教育需要故事。
张祖庆:写不出来,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关于“写什么”的问题,我想凝练成三句话:
第一,写我所做,做我所写。选择熟悉的、深入研究过的或者正在研究的领域来写。你怎么做,就怎么写。最好选自己得心应手的领域来写。别人做得不多,往往容易出新。比如“电影写作课”和“非连续性文本”,这两个领域很少有人研究,于是我就一篇接一篇地写,写出了特色。这就是“写我所做”。当然,写的常常比做的好。因此,我们可以继续往前走,把写过的继续做好。这就是“做我所写”。
第二,写我所想,想我所写。教师要多写最近思考的题材,可以把相关话题列一个清单,一个一个话题往下写。写完放几天,再想想:我写的真的很好表达了我的观点吗?我的文章逻辑性强吗?读者可能会产生哪些疑惑?这就是“想我所写”。
第三,我写文章,文章写我。你在写文章,文章也在写你。你写下来的文章最终成就了你。你写下的每一个字就是你自己,你要对所写的文章负责任。
一线教师要多写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少写八股式论文。写最熟悉的故事,也许是教师写作的捷径。
至于写作要做什么准备?可以浓缩成八个字:基于实践,广泛阅读。选定有实践经验的题材,写作之前广泛搜索相关同类文章,看看别人写了些什么、怎么写。做一番去芜存菁的工作后再动笔,可事半功倍。这样的准备工作,特指写论文而言。写教育叙事类的文章,则不需要搜集大量文献。有感而发,一气呵成,慢慢打磨即可。
第二,力争比别人多一点。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探索,多一点反思,多一点追求。多一点才有价值,多一点才有个性和亮色。
第三,反复修改。写完文章冷一冷、捂一捂,用新的眼光打量,反复修改,提升文章完成度和成熟度。
第四,要有一定规模和一点野心。“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别耐不住寂寞,弄一大堆小东西,泄了气。写一点别人不写或者写不了的大文章,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
张祖庆:如果要说有经验的话,就是六个字:大量读,坚持写。
先说“大量读”:大量阅读高品位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提升文学素养,改善语言面貌;大量阅读美学、历史、哲学、地理、科普、艺术等作品,开阔视野,提升思辨能力,让文字富于质感;大量阅读高质量的专业类作品,从他人的书籍中参悟写作技巧。
再说“坚持写”:坚持记录教学札记,坚持写教学反思,坚持写教学随笔,坚持写小散文……什么都可以写。写多了,手感和语感慢慢会好起来。
是否有写作技巧的利器?我的答案很简单:写作没有真正的技巧,而是熟能生巧。
多数人写作总不免犹豫拖延,一边写一边自我怀疑,动摇写作自信,写不下去。写作最大的痛点、难点在于怎样养成一种习惯,把写作变成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一般教师缺乏写作的习惯,没有养成勤于动笔、享受挣扎的习惯,而会写的人则是接纳挣扎,习惯挣扎,甚至享受挣扎,不恐惧写作中的挣扎。
张祖庆:我认为,当下教师写作有两大痛点:第一,杂事太多,没有整块时间写;第二,想写的往往没有发表价值,评职称用不上。而难点,就是如何协调两类文章,既写得一手功利性的文章(应需之文),又能写一手超功利的文章(自我表达)。
书靠读,文章靠写。许多教师往往还没动手就认为自己写不出来,长期不写造成了天然的自我否定。这是痛点。痛点克服以后,要有写作输出口。不一定是报刊上正式的发表,可以是自己的公众号、朋友圈里的反馈与交流等,让自己获得启动写作的心灵能量,然后不断写下去。读有读的规律,写有写的规律。阅读之中要用心揣摩语言表达的手段,把玩言语表达形式,产生动不动想“试”一下的冲动,试过后还有强烈的喜悦感,这样才能在写作上不断进步。
张祖庆: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相约各自开一个微信公众号,相互督促,不断写作,慢慢地,写作就会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