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学术型高中?这所学校的做法让学生的学术性素养抽穗拔节 | 关注
2023-02-28 中心资讯
学术性高中的概念从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迁移而来。学术教育源于古希腊柏拉图学园,奠定于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柏林大学认为,大学的首要任务是追求真理,科学研究应该与教学相结合,创造了习明纳(Seminar)教学法——一种研讨式的教学方法,由此开创了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新范式。[1]
龚胜强认为:“学术性高中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学术素养、专业精神和审美情趣,奠定其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坚实基础。”[2] 李建民提出,学术性高中应该“全面体现学术导向”,“聚焦基础学术素养的培养”“提供丰富的学术实践活动载体”“拥有一支学术型教师队伍”成为学术性研究型人才从基础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的“引渡人”。[3] 莫丽娟认为:应该以“问题导向式”“沉浸式、体验式”“团队合作式”的培养模式,“将学术研究活动和研究性教学贯穿于学校教育过程中”,搭建起“一个挖掘和展示学生个性才能的平台”,引导学生体现自己的志趣,知道自己未来发展方向。[4]
我们所理解的学术性高中,是通过学术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充分研发选择性的课程和活动,以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小组研讨和团队分享等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浸润在具有学术性特征的学校文化中,通过自主研习、实践体验、感悟升华,发现自我、聚焦志趣,培育学术性素养,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实现个别化的优势学习与发展。
黄朝晖等认为:高中阶段能发展未来优秀人才的个体智力、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用探究体验等有创新思维特点的“术”,构建学生系统化“学”,即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优势与潜能、学科创新方法与实验操作能力、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等学术性素养,使其在高中能成就学术知识、学术能力和学术品格。[6]
我们认为,学术性素养是指具有学术成分或特质的素养,与学术素养既有联系也存在一定区别。高中阶段可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1.兴趣爱好的培育。兴趣爱好是学术性素养的基本内涵,要把激发学生好奇心、保有对未知世界持续探究的欲望作为培育学习兴趣的起点,通过丰富的课程与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广泛的参与中逐渐发现自己优势所在,并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展开学习,引导学生在持续学习中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学习兴趣和志趣、爱好和特长,甚至成为自己未来专业和职业选择方向。
2.意志品质的锤炼。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更是学术性素养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在学术人才培养与发展中,在智力相当的条件下,是否能够在失败中一次次坚强地站起来、坚定地走下去,常常是走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这种不畏艰难、不怕失败,勇于挑战而坚定探究未知世界的理想与信念,是高中阶段可以培养的。
3.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一方面,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可以有力推动优秀人才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新发现、新成果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损害人类,甚至毁灭人类,掌握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人员,将直接决定科技成果的使用方向。所以,可以说社会责任感是学术性素养的核心内涵。
学校创建数理、生化、智能、天地、文史哲等研究院,分设若干探究馆或研究所,以研究院为单位,组织协调活动设计、资源整合、导师研修以及学生管理等,指导每位学生针对某门学科或跨学科内容提出一个问题,根据研究规范和程序完成一篇“拓展性论文”。由导师团队负责研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负责对学生学习与探究活动进行全程、全方位的引领指导、咨询跟踪和记录评价等。
(二)指向学术性素养,建构课程体系
坚持“五育”并举,优化学校课程体系,科学配置学习时间,创设“学术探究日”,研发指向学术性素养的课程与活动。立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依托研究院,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微型讲座、学生社团、校园节日和社会实践等系统整合成课程群,以充分选择性的课程内容、广泛多样性的实施路径、高度开放性的学习空间,兼顾全面与个性,实现学生差异性的学术性素养培育与发展。
(三)培育学术性素养,变革教学方式
聚焦学术性素养的培育,指向能力培养和思维发展,优化教学环节,加强教学设计,关注问题导向、真实场景,注重学生自主研习、思辨探究和合作研讨。针对学科特点,以项目化方式推进教学变革,融合信息技术,重构教学流程,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全学科的教学深度变革,提升课堂教学价值,激发学生持续学习与探究的内驱动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实现优势学习与发展。
(四)从兴趣到志趣,建构导航系统
依托研究院,探索兴趣发现、培养和跟踪机制,合理规划“兴趣萌芽期”“兴趣发展期”和“志趣形成期”,引导学生通过自我了解和评价,从兴趣发现走向志趣形成。完善生涯导师、拓展性论文导师和免修生导师等制度,实现导师全员化、全程化,保证早期进入、持续跟踪。探索校友学长制、学生社群制,挖掘学长引领价值,发挥学长与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与教育作用,浓郁校园学术性氛围。
(五)对标“强基计划”,探索长距离培养
对标“强基计划”,以传家书院为载体,探索通过下接初中、横连高中、上承大学,初步形成资优学生的长距离培养链。针对资优学生的特点、优势和需要,以混龄、走班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程,通过免修制、可转换学分制等,充分释放学习空间,依托研究院,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进入某一领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提供可能,鼓励和支持学生个别化优势学习与发展。
(六)融入学术内涵,建设学术文化
打造凸显学术特征的学校环境,完善师生学术性活动文化,建立支持学术性发展的制度文化,营造具有学术性内涵的校园文化。创办每年一届的“学术节”,展示师生应对学术性挑战的智慧与勇气,浓郁追求学术精进的学校文化氛围。建立“学术讲坛”“学术专递”“学术专报”等平台,鼓励师生分享学术思考与探究成果,活跃学术思想,拓展学术视野,使合作探究与切磋交流成为校园常态。
(七)提升学术培育能力,建设高素质队伍
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师德锤炼,聚焦学术培育能力,提升教师育人价值追求。引入大学、科研机构等高端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各类学校合作交流,提供更多学术浸润与学习机会,完善教研训一体化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以项目驱动鼓励教师积极寻求发展空间和路径,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专业水平,并在实践与研究中提升培育学术性素养的专业能力。
(八)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评价机制
立足研究院建设,统整校园各类学习空间,建设若干学术特征鲜明的探究馆。持续研发和升级网学平台,丰富资源库结构化内容,全面整合教育资源,满足突破时空限制的教与学的需要。完善学科免修制,优化绩点评价制、可转换学分制,运用《个性化学习与实践指导手册》引导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更加灵活地参与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保障学生个性化定制学习与个别化优势学习。
(一)“人人”拓展性论文
2021学年开始,每位学生围绕一门学科或跨学科内容提出一个问题或主题,根据学术研究基本规范,经历并体验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完成一篇拓展性论文。学校坚持逐一评审,按月推进,一年多时间,在导师指导下已有200多名学生顺利开题,20多名学生完成了中期论证,9名学生完成了结题答辩。学生在经历系统规范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初步领会基本的、通识的学术研究知识,切实体会学术研究的艰辛,明确学术规范,严守学术诚信,学术性素养与思维都得到了提升。
(二)“每周”学术探究日
学校将每周五下午设立为“学术探究日”,充分释放学习时空,以分层的目标、开放的内容、自主的时间、多样的方式、自由的环境,营造师生学术浸润中多元发展的常态化氛围。“每周”学术探究日,教师突破学科界限、年级界限,研发74门选修课与社团活动,一学年开设讲座62场;学生或选修课程,或自主探究,或参加社团活动,或聆听各类讲座,或走出校园开展实践活动。在积极、主动、广泛的参与中发现优势并逐渐转化为学习的兴趣和志趣、爱好和特长。
(三)“每天”早晚锻炼
体育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坚韧毅力的基本途径。在2016年建立的体育“月月赛”基础上,2021学年开始全面展开早晚锻炼:每天,男生跑1000米,女生跑800米,由学生自主组织管理。
(四)“每年”学术节
学校每年举行“学术节”,总结、交流学术性素养培育的成果。2022年举行的第一届“学术节”中,组织了学生“拓展性论文”、“学术探究日”选修课程与社团活动、“早晚锻炼”成果展示、教师实践推进项目成果展示、课堂教学研讨与交流等活动,70多位教师、100多位学生参与交流展示,全体师生通过自主选择进行观摩学习。其间,学校还组织了面向全市学生的“数学学术展评活动”和“STEM科创邀请展评活动”。通过“学术节”,活跃了学术思想,浓郁了全校师生追求学术发展和学术精进的氛围,学校文化的学术性内涵更加凸显。
(五)“多方”合作联动
在复旦大学、华东师大等高校大力支持下,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委托市西中学与多所学校合作联动,我们组织了第一届数学学术展评活动,共有16所学校25支队伍参加,经专家评审,16支队伍100多位学生参加现场展评,在开放、探索、学术的数学活动中,迈出了数学学术研究的第一步。在同济大学、静安区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组织了第七届STEM科创邀请展评活动,来自全市28所中小学的200余名学生参加活动,同场竞技。在追求学术、创造学术的活动中,师生纷纷表示对学术研究、团队合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围绕创新实验室迭代升级和研究院建设,我们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大等高校相关院系,以及航天八院等单位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研讨。
学术性高中的创建是一项长期工程,我们将在持续推进已有重点项目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技术融入教学”实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更大范围推进学术性素养培育,以创新实验室迭代升级为突破口,攻坚研究院的建立,拓展高校与高中、高中与初中合作育人的模式与路径,更好支持学生个别化的优势学习与发展。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从‘思维广场’到学校整体因材施教的行动研究”(DHA190457)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系上海市市西中学校长)
注释
[2] 龚胜强.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建设学术性高中的思考[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18):6-7.
[3] 李建民. 新时代学术性高中建设的实然困境与应然向度[J]. 现代教育,2021,(05):61-64.
[4] 莫丽娟. 学术性高中公平性的质疑与反思——基于差异公平理论的视角[J]. 当代教育科学,2015,(16):3-8.
[5] 孙婷,孙欢. 科教协同育人模式下大学生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提升[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7):31-36.
[6] 黄朝晖,刘旭东. 基于实验的普通高中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14):11-15.